穿鞋走路时,足底突然传来针刺般的硌痛感,低头查看却发现皮肤上冒出几个米粒大小的硬凸起,表面粗糙如老茧。这种常被误认为“鸡眼”的小疙瘩,实则是人乳头瘤病毒(HPV)感染引发的跖疣。由于足底皮肤长期受压,跖疣可能向内生长形成“肉刺”,若忽视处理,疼痛会随日常活动逐渐加重,甚至影响行走。
病毒入侵的“隐秘路径” 跖疣的传播与皮肤微小破损密切相关。公共浴室的潮湿地面、共用拖鞋的交叉接触,或足部皮肤因摩擦、割伤产生的细微裂口,都可能成为HPV的“入侵通道”。感染后,病毒会刺激表皮细胞异常增殖,形成表面凹凸不平、带有黑色小点(毛细血管破裂后形成的血痂)的硬结。与鸡眼不同,跖疣的疼痛感在挤压时更明显,且可能从单个逐渐扩散成簇。 日常行为的“加速陷阱” 足底长期受压会加剧跖疣发展:穿硬底鞋或高跟鞋时,凸起部位反复被挤压,病毒扩散速度加快;自行用剪刀修剪或撕扯表面硬皮,可能引发出血和继发感染;免疫力较低的人群(如熬夜、压力大者)更易因病毒活跃而出现多发疣体。这些行为不仅无法根除问题,反而可能让“小疙瘩”演变成“疼痛群”。 居家自查的“三步观察法” 怀疑足底凸起是跖疣时,可通过细节初步判断:观察表面是否有黑色小点(区别于鸡眼的透明或黄色);轻压凸起周围皮肤,若疼痛向四周扩散而非集中在中心,提示病毒已侵犯深层;回忆近期是否有足部外伤史或公共场所赤脚经历。若符合多项特征,需暂停自行处理,避免刺激疣体。 南京肤康皮肤病研究所提醒,跖疣的治疗需兼顾抗病毒与皮肤修复。日常可穿透气软底鞋减少摩擦,用温水泡脚后涂抹含水杨酸的软膏软化角质,但切勿盲目使用腐蚀性药物。若疣体持续增大或疼痛难忍,建议及时就医寻求科学建议,避免延误恢复时机。为节省您的手机流量,文章内容简短,
有任何疑问可点击咨询与医生在线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