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蚊虫活跃,被叮咬后局部出现红肿、瘙痒甚至水疱,是常见的皮肤过敏反应。蚊虫唾液中的蛋白质成分会刺激人体免疫系统,释放组胺等物质引发炎症,导致皮肤血管扩张、组织液渗出。多数人症状较轻,但过敏体质者可能出现大面积红肿或持续性瘙痒,需及时采取缓解措施。
局部冷敷是缓解瘙痒和肿胀的简单方法。用干净毛巾包裹冰袋或冷藏后的毛巾,轻敷于叮咬处,每次10至15分钟,每日可重复3至4次。低温能收缩血管,减少组胺释放,从而减轻不适感。注意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,防止冻伤。若叮咬部位在四肢,可适当抬高肢体促进血液回流,辅助缓解肿胀。 清洁与护理需兼顾温和与卫生。被叮咬后,用温和的肥皂和流动清水清洗患处,去除残留的蚊虫唾液及污物,降低感染风险。清洗后轻拍吸干水分,避免用力擦拭。可选用含炉甘石成分的洗剂或薄荷叶捣碎后的汁液涂抹,利用其收敛作用缓解瘙痒。若皮肤出现破损,需暂停使用刺激性产品,改用生理盐水湿敷保持创面清洁。 药物使用需根据症状轻重选择。轻度瘙痒可外用含薄荷脑的清凉油或止痒软膏,其清凉感能暂时分散注意力,缓解不适。若红肿范围扩大或瘙痒剧烈,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弱效激素类药膏,如氢化可的松乳膏,每日1至2次,连续使用不超过3天。避免自行抓挠,防止继发细菌感染,若已出现渗液或结痂,需及时就医处理。 南京肤康皮肤病研究所表示,预防蚊虫叮咬过敏需从日常防护入手。外出时尽量穿长袖长裤,避免暴露皮肤;选择含避蚊胺或派卡瑞丁成分的驱蚊产品,涂抹于衣物或皮肤暴露部位。居家时保持环境清洁,定期清理积水容器,减少蚊虫滋生。若既往有严重过敏史,可随身携带抗组胺药物备用。出现发热、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,或局部症状持续3天未缓解,应立即前往正规机构就诊。为节省您的手机流量,文章内容简短,
有任何疑问可点击咨询与医生在线交流。